6月24日👹,全國科技大會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🧑🦼➡️、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🫙。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🕝。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
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
在全國科技大會、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🧖🏼、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
(2024年6月24日)
習近平
各位院士🙏,同志們、朋友們💃🏻:
這次大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複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。首先,我代表黨中央💆♂️,向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🤷🫶🏽!向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!向與會的外籍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歡迎!
科技興則民族興,科技強則國家強。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。黨的十八大以來🧔🏼♂️,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,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,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🪴、主動性、創造性🏗,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,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、發生曆史性變革❓。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🧑🏻🤝🧑🏻,在量子科技🧝♀️、生命科學、物質科學🫰🏽、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🈁,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證明👨🏽🦳,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🤦🏽,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實現“技術造物”。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,“嫦娥”攬月👨🦽➡️,“天和”駐空🧑🏿🎨,“天問”探火🟫,“地殼一號”挺進地球深處,“奮鬥者”號探秘萬米深海🧑🎓,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📵。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🟧,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🧛🏿♀️,第一顆6G衛星發射成功,北鬥導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務,國產大飛機實現商飛,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,新能源汽車為全球汽車產業增添新動力🧀,生物育種、新藥創制🙌🏼、綠色低碳技術助力糧食安全和健康中國、美麗中國建設。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,科技管理體制實現重塑,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,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。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,主動發起國際科技合作倡議,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🎷,我國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🧓◽️。這些都為建成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在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中,我們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,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。主要是👩🏿💼:堅持黨的全面領導,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🛢,觀大勢🗂、謀全局、抓根本💆,保證科技事業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🧏🏿♂️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🧑🏿💻,立足自力更生↗️、艱苦奮鬥🏃♀️,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🥧,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🏃🏻♀️➡️。堅持創新引領發展,樹牢抓創新就是抓發展、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💁♀️,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🧔🏼♀️🙇♂️、保障高水平安全。堅持“四個面向”的戰略導向,面向世界科技前沿🚋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、全領域布局,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。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💧,堅決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,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🙎🏻♀️。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🚓,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🏌🏿♂️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一體推進教育發展👨🏽🦱、科技創新、人才培養。堅持培育創新文化👩🏽🎓,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🧜🏿♀️,營造鼓勵探索、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,使崇尚科學、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*️⃣🎐。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,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🙍🏼♀️,為應對全球性挑戰、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🧗♂️。這些經驗彌足珍貴🗓,必須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。
各位院士,同志們、朋友們!
當前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。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🤓、向極微觀深入、向極端條件邁進、向極綜合交叉發力,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。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📤,人工智能、量子技術、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湧現,引發鏈式變革。與此同時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,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,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,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。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,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🤟🏼🌊,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📟,頂尖科技人才不足,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,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🚕,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。
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複興偉業的中心任務🧙🏿♂️。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🤸🏿♀️,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。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,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📙,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,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❇️。
我們要建成的科技強國,應當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👿,支撐經濟實力🚮、國防實力👩🏼🎓、綜合國力整體躍升⛹🏿♂️,增進人類福祉,推動全球發展。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素:一是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,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成果。二是擁有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👦🏿,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⛹🏽🤵🏽♀️。三是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,成為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。四是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,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。五是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,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。
各位院士🗞,同志們、朋友們!
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。我們要以“十年磨一劍”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,只爭朝夕🧜🏼♂️🥫、埋頭苦幹🌏,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🐭。
第一,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,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🦹♂️。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,加強戰略規劃、政策措施🟰、重大任務、科研力量💫、資源平臺🪱、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🧺,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⏏️🧔🏿,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🦇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🛸⏸,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♟,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。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🌖,優化定位和布局,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,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🧑🏼🍼🚣🏿♂️。要保持戰略定力,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🐜🌶,突出國家戰略需求🤬,在若幹重要領域實施科技戰略部署🦐,凝練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,形成競爭優勢🏊🏿♀️,贏得戰略主動👩🏼🍳。要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,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,強化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,同時鼓勵自由探索,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、掌握底層技術原理,築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。
第二🚴🏼♀️,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,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。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。要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⛔,針對集成電路🧑🏿⚖️、工業母機🖥、基礎軟件、先進材料🚯🧘♀️、科研儀器、核心種源等瓶頸制約,加大技術研發力度🦷,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。要瞄准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🎩,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、人工智能🕊、量子科技、生物科技🚣🏼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,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😕。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推動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📓。
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👩🏻✈️。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,鼓勵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科技創新,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。要引導企業與高校👨🏼、科研機構密切合作,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🕺、聯合開展科研攻關🅱️、協同培養科技人才👨🏼🎓,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。
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。要依托我國產業基礎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🐐,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😁🛜,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🤽♀️,促進自主攻關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,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、形成產業。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,引導金融資本投早、投小、投長期、投硬科技。
第三,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,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。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🧑🏽🎤,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,科技資源分散、重複等問題🏃🏻♂️,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,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,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。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✈️,強化央地協同聯動,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。要改進科技計劃管理,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,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,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。
近年來,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🔻🧛,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員反映🤾,各種非學術負擔仍然較重🔛。要堅持“破四唯”和“立新標”相結合,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𓀜。要完善科技獎勵、收入分配🤟🏿、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,讓更多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🥷、釋放創新活力。要持續整治濫發“帽子”、“牌子”之風,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、潛心鑽研👰♀️,切實減少為報項目、發論文、評獎勵🧗♀️、爭資源而分心傷神🔐👭。
第四👩🏻🎓,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,構築人才競爭優勢。科技創新靠人才👨🏼🚒,人才培養靠教育,教育、科技🤴🏿、人才內在一致、相互支撐。要增強系統觀念🫱🏽🔈,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,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🦹🏽,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🙎🏻、結構合理、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。
當前🤾♀️,我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。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👨🏿🚀,優化高等沐鸣3學科設置🙆🏿♀️,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。要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🚦,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,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、大國工匠、高技能人才。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🕋🏊🏻♀️,對他們充分信任、放手使用、精心引導、熱忱關懷,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。
要實行更加積極、更加開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⚓️,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,構築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。
人才成長和發展🦑,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⛎🚫。要持續營造尊重勞動、尊重知識🤦🏿♂️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,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,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🧝🏽🧏🏿、愛國奉獻、矢志創新。要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,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。
第五,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,推動科技開放合作。科技進步是世界性、時代性課題,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⚪️。國際環境越複雜🥖,我們越要敞開胸懷、打開大門,統籌開放和安全🧫,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。
要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,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,發揮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等平臺作用💅,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,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🧑🏿✈️。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,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,同世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📯、公平🤔、公正、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🧑🦼➡️,共同應對氣候變化、糧食安全🚁、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📛🕸,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。
各位院士,同志們🛐、朋友們!
建設科技強國🤛🏽,科技戰線重任在肩🐯、使命光榮!希望兩院院士作為科技界傑出代表,沖鋒在前⛓️💥、勇挑重擔,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、重大任務的擔綱者、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𓀊、科學家精神的示範者🏨,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!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,銳意進取、追求卓越🧑🏿💻🫅🏻,創造出無愧時代、不負人民的新業績!
建設科技強國,是全黨全國的共同責任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🐰,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👨🏻✈️、科學管理,全力做好服務保障。各級領導幹部要重視學習科技新知識👩❤️💋👩🦸🏽♀️,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工作的本領。
各位院士🥇,同志們、朋友們🧔🏿♂️!
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👡,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👨🏼🏫,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之殫精竭慮、不懈奮鬥🤏🏿。現在,曆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✴️。我們要樹立雄心壯志,鼓足幹勁👨🏿🎨、發憤圖強、團結奮鬥🦶🏼,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!